个人养老金制度自去年年底推广至今,半年已过,开户数量快速上升,各大银行数据可观。然而,与之相应的缴存金额较少,我们该怎样看待个人养老金“开户热缴存冷”现象。
个人养老金的设立,旨在鼓励居民建立长期养老储备,实现“国家+单位+个人”三支柱共同发力的格局。但现实中,多数参与者并未真正深入了解这一制度的价值,有的只是看重开户奖励而非出于主动规划。
此外,当前市场上不少个人养老金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为主,收益略高于定期存款,且封闭期限长、变现机制不灵活。表面稳健,实则吸引力不足。这种产品更侧重保值避险,却难以回应年轻人保值增值的双重诉求。
激励机制方面,个人养老金制度试图通过税收优惠建立外部激励,但对于低收入群体,这种激励有限;对高收入群体,又缺乏缴存弹性设计。个人养老金产品设计还需优化提前领取机制,将个人对资金的应急使用需求考虑在内,既保障养老金长期积累目标的同时,也注重灵活性问题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监管层正在有所动作。近期,央行等六部门发布《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研发符合参加人养老需求、具有长期限特征且具有一定收益率的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,促进养老财富储备和稳健增值。这正是对当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出现同质化现象、吸引力不足等问题的回应,也释放出积极信号: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、个性化的保障需求。
让个人养老金账户更好运转起来,需要多维度协同发力:一是产品端要有温度,开发兼顾收益、风险、流动性的差异化产品;二是制度端要有弹性,在安全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点;三是观念端要有引导,通过金融教育与养老规划服务,引导人们结合自身需求,综合考虑个人养老金缴存问题。
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核心不是账户数,而是信任与认同。一项好的制度,只有当它被理解、被需要、被使用,才真正具备生命力,实现其功能和价值。(徐兵)
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