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的诸侯国,表面上最显赫的应当是秦、晋、齐、楚四大强国。然而,正当这些强国互相制衡、各自维持着微妙的均势时,两个并不显眼的小国却悄然脱颖而出,成为局势中的搅局者——它们分别是吴国和越国。
进入战国时期,表面上的主角依然是战国七雄:秦、晋(赵魏韩)、齐、楚和燕。然而,当秦国逐渐崛起为唯一的大国,其他诸国无力挑战其霸权时,宋国又不声不响地跳了出来,成为了一个意外的搅局者。
事实上,宋国在春秋时期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。它远远不及四大强国,但又比其他一些小国要强,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。鲁国和随国的境遇也与其相似,都在强国之间艰难求存。
进入战国后,宋国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。但宋国的国君宋王偃并不甘心,他认为宋国至少是天下第八强国,应该有资格与其他诸侯国一较高下。因此,在战国七雄的均势局面中,宋王偃做出了大胆的决策,接连向齐国、楚国和魏国发动了战争。
展开剩余79%宋王偃这一系列惊人的举动让许多人感到震惊,甚至有些人认为宋国必定会因此灭亡。然而,事与愿违,宋国不仅没有遭遇报复,反而在接下来的三十年内一直保持相对的安全和稳定。
这个局面足以说明,尽管宋王偃的做法很具冒险性,但他并非愚蠢无能。在发动这些侵略行动时,他深刻分析了当时的局势,计算出其他国家刚刚经历了失败,并且由于战败,急需时间恢复,根本无力对宋国进行报复。因此,宋国可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机做出激进的选择,而不必担心报复的风险。
例如,公元前318年,魏国的新国君魏襄王刚刚继位,与楚国的楚怀王一起发动了对秦国的攻势,但不幸失败。宋国在这一年趁虚而入,向魏国和楚国发动了攻击。然而,魏楚两国由于刚刚失败,士气低迷,根本没有余力反击宋国。与此同时,宋国也进攻了齐国,并成功地占领了一些城池。
宋王偃的决策,表面看似冒险,实则无比巧妙。他选择在五国刚刚失败、秦国的压力下出击,而其他国家则没有时间关注宋国的动作。甚至可以说,其他国家对宋国的侵扰反而松了一口气——因为这样,宋王偃成了替代的目标,而他们能暂时避免与秦国的冲突。
然而,这一切的成功并非偶然,宋王偃显然在背后精心谋划,每一步都非常讲究时机。如果他能够更好地把握住这些机会,也许宋国真的有可能成为第八强国,甚至超越三晋和燕国。
但机会总是稍纵即逝,尽管宋王偃有些运气,他依然未能抓住足够的机会来进一步壮大宋国。在无机会可得时,宋王偃决定通过其他方式增强宋国的实力,于是他主动出击,灭掉了滕国。然而,经过二三十年的等待,宋王偃始终没有再发现类似的机会。
最终,他逐渐意识到,宋国或许只能在乱世中占得一些小便宜,但想要成为强国却是异想天开。在这种情况下,宋王偃开始沉迷于奢华生活,放松了对外的警惕,享受起了自己的权力。
在某种程度上,这种奢靡的生活可能也是宋王偃故意麻痹其他国家的策略。毕竟,他清楚地知道,宋国本身的弱势地位使得其外交政策无法主导局势。然而,即使如此,宋国的弱小依然限制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。任何一国如果想要破局,宋国的弱点就会成为攻击的目标。
这一点在齐国的处理上得到了验证。齐国作为当时的第二大强国,原本并没有直接威胁,但由于秦国地理上的优势,齐国始终无法突破大国之间的格局。齐湣王即便通过一些手段使秦国认输,也未能真正改变周边局势。他将目光投向宋国,企图通过吞并宋国来获得一些补偿。
齐国的这一决定并非完全得到内部的支持。一些人认为,齐国若吞并宋国,势必会激起其他国家的警惕,未来可能会给齐国带来更大的麻烦。然而,燕昭王却站出来支持齐湣王的决策,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:齐国为了弥补此次军事失败,吞并宋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更何况,宋王偃的声名狼藉,似乎早已不配存在。
燕昭王的支持背后,隐藏着深刻的阴谋。毕竟,燕昭王和齐湣王之间有着深厚的血海仇恨,他并不是真心帮助齐湣王,而是借此机会使齐国的形象在国际上受到打击。然而,齐湣王此时已被贪婪和野心蒙蔽了双眼,他无法看清燕昭王的险恶用心。
于是,在公元前286年,齐国发动了对宋国的战争,成功灭掉了宋国并杀死了宋王偃。然而,齐湣王并未得到预期的和平。随之而来的,是秦国联合三晋和燕国发起的进攻,楚国在剧辛的游说下也加入了联军。
齐湣王因为一个看似简单的决策——吞并宋国,最终惹怒了整个天下,导致了自己国家的灭顶之灾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