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武灵王的治理不仅仅是赵国的一大亮点,同时期的秦国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波动。秦国当时有一位颇具名气的君王——秦武王,他个性张扬,喜欢炫耀自己的勇武。一天,他与其他武士们一起比试举鼎,谁知他在举鼎时出了意外,结果不幸砸死了自己。年仅二十四岁就死于这场看似无害的比赛,且未曾留下后代,这使得秦国面临着继承王位的难题。要选谁接替他呢?
在理论上,继承问题可从多个角度来选择:可以按长幼顺序,也可以选擁有最高血统的嫡系继承人,当然也有可能选贤才出将入相。但现实中,所有选择都要考量权力的博弈。此时,秦国两位太后开始了激烈的斗争,各自推选自己的接班人。随着两派各自支持的候选人浮出水面,局势逐渐紧张,剑拔弩张。
利益集团在此时的选择显然是利益最大化,而他们的支持者们绝不愿意看到有任何威胁到自己权利的继任者。所以,尽管有理论上的选拔原则,实际情况中,一旦其中某一派支持的接班人上位,另一方势必会反感,并可能导致内乱蔓延。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,远在赵国的赵武灵王作出了一个决定性的举动——他通过外交渠道向秦国传递了一个提议:让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王子公子稷回国继位。这个王子,便是秦始皇的曾祖父,也就是后世有名的秦昭襄王。
展开剩余63%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,秦国内部对于王位继承的问题的争斗可谓非常激烈。在这个时刻,为了平息不断升级的内部矛盾,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引入外部力量,迫使内讧的各方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。当赵国和燕国表示愿意帮助护送公子稷回秦国继位时,秦国的各方力量都表示反对。然而,赵国和燕国决定采用武力手段,护送公子稷顺利回国,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?
大家可以想象,作为当时的强国,秦国如果决定出兵,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敢与之对抗。而在这种情况下,赵国和燕国竟敢带着公子稷军队保护送回秦国,显然不合常理。此时极有可能是秦国内部某些势力与赵国和燕国暗中达成了协议,借助外部军事力量来平息内乱,同时又能在幕后把控局势。这一操作极其高效,成功避免了可能引发的大规模内讧。
公子稷最终顺利回到秦国,成功继位为秦昭王。赵国的赵王特使代相赵固亲自去燕国迎接公子稷,确保他的顺利返回,而公子稷继位的过程相对平顺,没有任何太大阻力。与此同时,秦国的两位太后内讧升级,彼此之间的争斗已经难以避免。宣太后联合她的弟弟,对秦武王的亲母惠文后下了狠手,最终导致惠文后不幸死亡,并且还将秦武王的王后驱逐到魏国。接着,宣太后一方继续施行铁腕政策,直接清除掉了秦昭王的兄弟们,宣布协助秦昭王“理政”。
宣太后与她的弟弟,虽来自楚国,但却能在秦国内握有大权。与此同时,秦昭王虽然是秦国的正统继承人,却是在赵国和燕国的帮助下才得以继位,外援的力量显然影响了整个局势。令人惊讶的是,尽管经历了如此波动,秦国的政局依然稳如磐石,没有发生严重的动荡。
这其中的奥妙在于,尽管秦昭王和宣太后一方在权力上占据主导地位,但他们并没有试图深度干涉秦国的地方势力。即使内部分歧重重,只要他们能够尊重本土势力的既得利益,这些势力便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样的政治策略成功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内乱,确保了秦国政权的稳定。
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,秦国保持了这一政治运作模式,内部秩序稳定,最终走向了统一的道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